400元4个小时快餐电话_快餐300元二小时_300元快餐不限次数qq

文章详情
城院首页

着力改进法治宣传教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明确提出“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公民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法治建设进程和社会治理成效。与时俱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治素养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健全体制机制,凝聚普法合力。加强统筹规划,从制度上保障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推进。构建大普法格局,牢固树立“执法即普法”“服务即普法”“管理即普法”的理念,把具有立法、执法、司法、管理、服务职能的各级机关团体组织,教科文卫体单位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纳入责任主体范围。将普法“责任清单”变为“行动清单”,齐抓共管、权责明确、协调有序,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健全公民法治素养和法治社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建构公民法治素养的理论模型,从法律常识、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等方面分层分类确定评价指标、标准、方法。通过建设数字平台、素养提升观测点等方式收集分析公民法治素养现状,努力打造“需求收集、多元供给、效果评价、分析研判、反馈改进”的公民法治素养全程评估体系。加强激励制约机制,对责任单位普法工作开展情况动态跟踪,以动态管理提升考核效能。提升普法评议活动步骤环节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公民法治素养及法治社会建设指标评分形成普法评议结果。

创新宣传形式,营造守法氛围。法治宣传要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构建融合“报、网、端、微、屏”五位一体的全媒体法治智慧传播体系。利用大数据掌握群众普法需求,科学、精准、高效开展普法。增加法治类公益广告投放,在重要版面、频道、时段设置普法专栏专题,加强主流媒体对社会热点新闻案件的法治解读评论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全新演绎,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折子戏等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民间曲艺形式把法治声音传唱至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以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为着力点,利用短视频、微电影、动漫等群众看得懂、喜欢看,并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魅力。结合当地群众生活习俗,大力开展法治文化长廊、广场、公园、街区、教育基地等区域性特色法治文化“集群”建设,提高设施利用率和群众参与度,扩大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营造“抬头见法、驻足学法、心中有法”的浓厚法治氛围,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精准施策,提升法治素养。领导干部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建立领导干部“个性化”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健全“学法、讲法、考法、述法、用法”制度。强化法治培训实效,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做到“任前必考”“晋前必考”“逢提必考”。聚焦青少年重要群体。培养具备法治知识、法治意识和用法能力的青少年,既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把法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教师和家长依法维权能力。防范校园欺凌,强化农村留守、失亲等特殊重点学生的法治教育,保证课时、教材、师资、经费、考试“五落实”;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推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各环节深度衔接,建立实务专家和专任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培养明法笃行的新时代社会主义高素质法治人才。普法宣传和依法治理是“车之双轮”,两者同向发力,才能行稳致远。坚持普治并举,提升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能聘能解”的动态工作机制;发挥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结合“法律明白人”“人熟、事熟、地熟”的本土优势,扎实开展有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将法律思维和法治素养送到群众的最前端;充分释放基层依法治理活力,引导基层村民、居民这一“绝大多数”尊崇宪法法律,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基地)

作者:许明华 刘静静